Skip to content
Korbin's Site
Korbin's Site

Home page of Korbin Yang

  • Home
  • About Me
  • Korbin’s Raving
  • Article
  • Other
Korbin's Site

Home page of Korbin Yang

Category: Ravings

220606 The Disadvantaged

Posted on 06/06/202204/12/2023 By Korbin

母校旁Barber’s Tony:好好学习,将来考个九幺幺、二五八。 『你对乡村、土地与小民的亲和,会不会是出于刻奇或猎奇?』

Read more

220531 做左翼

Posted on 05/31/202204/12/2023 By Korbin

如果在西方校园里成为“时髦标签”的左翼,在名义上以左为本的此处也变成一种“时髦”,背后的问题可能比柜子里的1000只蟑螂还可怕。 “做左翼”不应是一种身份标签。一旦成为标签,就可以被贴在任何地方并涂饰后者——可以是腐朽的,也可以是剥削的——你牵的这个马,是不是来巩金瓯的? “左翼青年”要做的就是捂住受害者的嘴吗?锐评某平台Brycen老师的精彩暴论

Read more

220523 Cyndi

Posted on 05/23/202204/12/2023 By Korbin

有王心凌的世界就不会太糟

Read more

220518 我去2003

Posted on 05/18/202204/12/2023 By Korbin

你会如何回想2003年,web 1.0的暮光或新世界废墟的种子/

Read more

220516 立场与人性

Posted on 05/16/202204/12/2023 By Korbin

听到一个叫黑塚的故事,也有叫安达原鬼婆的: “……岩手,年轻时是京城某公卿府邸的奶妈。为了医治自己亲手抚育的公卿小姐的病,听信了占卜师的话,四处寻求「孕妇胎儿的活肝脏」。“不知不觉中,流浪到安达原,在此搭了茅舍安居下来。十五年后,果然有对年轻夫妇来借宿,而且那年轻妇人是孕妇。“当天夜晚,孕妇阵痛来临,丈夫出门寻求药草,岩手认为时不再来,用柴刀剖开孕妇肚子,取出胎儿肝脏。“岂知,孕妇断气前竟说,她是来寻找自小离散的母亲。岩手从孕妇行李中,找出一个护身符,那正是当年她离开京城前,交给亲生女儿的纪念品。“原来岩手杀死了亲生女儿及还未落地的外孙。从那以后,岩手就化为鬼婆,专门嗜杀旅人了。 ” 人自有其归属或立场影响自己的行为;然而一旦某种归属或立场无限抽象乃至膨胀到违反人性,其作为“人”这一最大最基本的归属与立场必将反噬,将想象的归属感和这个人本身一起击碎。

Read more

220506 一条23:59的动态

Posted on 05/06/202204/12/2023 By Korbin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可能是从收藏夹里无关紧要的讽刺小品文逐个消失开始,可能是从越来越频繁地觉得某些东西必须“速看”开始,可能从各平台“执行歪了”的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步调一致开始。 当然也有可能是更细微的瞬间,比如色戒的豆瓣短评区遭遇随机消失,比如胡编被更坚定者踢出中间地带,比如眼见拜一神和立生祠者们的热情澎湃。 或者再退一些,比如深夜发一条23:59的动态又自己主动删掉。退到最后,千言万语最后变成了一行淡蓝色的“重新编辑”:所有人都在不同的道路上向着自己的未来加速狂奔。

Read more

220428 同济红蓝诗会

Posted on 04/28/202204/12/2023 By Korbin

同济的指虫为肉触发了好几场再创作艺术,虽然可能终究是上海大学生的一个信息茧房,但称之为红蓝大战2.0似乎并不为过。 当年的老胡和今天一样乐于搅稀泥,但当年的“记忆大抹除”时也并没什么所谓的删不上大夫。 从红蓝1.0到红蓝2.0,借用老胡最近的话说就是,某些人可能感觉很难受,但这样的情况恐怕会越来越多,某些人还是尽早适应为好。 “同舟杯”无隅红蓝诗会

Read more

220414 科学的辟谣、科学地辟谣与辟谣的科学

Posted on 04/14/202204/12/2023 By Korbin

集合说一下辟谣、翻译和研究方法论三件事,以及为什么它们主要不是技术/事实/规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简单讲三者都是对信息的再加工(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事实和各方当事人有关),于是必然存在无法穷尽解释的部分,必然没有唯一表达,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包含书写者的个人意识。这个空间就是操纵之所以可能的原因;空间大小既决定于事件本身的特征,也决定于操纵者所调用的力气、资源和决心。 但承认绝对独立的理想描摹无法求得,并不是给相对主义甚至“屁股代替脑袋”大开方便之门,反而能解放广大观众、让更多人意识到任何一种言说都不是绝对正确的。 在这一过程中,是更多设置语言陷阱、更多规定避讳障碍的一方更为受损,而不是反之。一如许多女孩从今天起决定践行真正的“理性消费”,而不再将电子设备、服装、偶像团体的“原产国”标签放入决策中。 辟谣、翻译和研究当然有一部分因人因地而异的部分,但也必然有自己固有的方法和规则。这些信息的炼金术不是魔法,一意操纵必然受其反噬。如果“信息战”真的可被称为一场战争,无论挑起战争的一方还是迎战反击的一方都要好好思考如何善待军民、是否要启用信息的“暴政”:否则若在没有对手的时候就要面临黄巾满地的局面,岂不狼狈。

Read more

220313 山后相逢

Posted on 03/13/202204/12/2023 By Korbin

找《权力的眼睛》,首版出于1997年,译者严锋。本以为时间太早、不可能是那个严锋,查译后记发现还真是辛丰年之子的那个严锋。#双厨狂喜

Read more

220217 How many kids must a woman give birth

Posted on 02/17/202204/12/2023 By Korbin

近期这事儿造成了一点意料之外的后果,便是之前不关心政治的一部分人开始关心政治了。 这倒不是因为相关报道发(剩)得多,也不全是因为事件本身足够恶劣、有足够的真实感,而是因为它将一种之前不容被假设的“假设”客观地抛了出来:在二分的价值场上,假设我们发现与“大方向”落在同一侧的,同时却是直觉上“恶”的,此时要如何取舍? 毕竟,不论结婚、生育、家庭/宗族、秩序(“嫁”给大山的女人)在具体实践中包含多少封建成分,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结婚率、生育率走低的当下,这些原本中立的概念事实上站在价值观的阳面上;换句话讲,一般情况下是享受“倡导”待遇的。 于是现实中几级政府跋前疐后、自顾不暇的种种表现,正是所谓的“政治正确”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跑而必然露出的屁股。于是无数的旁人突然警醒并加倍关注一个县的一个人,其原因也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将与坚硬的权力直接对撞的潜在矛盾,意识到了往日被奉为普遍性真理的口诀实则百无一用,意识到了所谓可调和的假设终究不能被“调和”一笔带过。 但无论如何,开始“关注”,开始将关注从具体的事件抽象到更高的层面,总归是好的开端。

Read more
  • Previous
  • 1
  • …
  • 5
  • 6
  • 7
  • Next
©2025 Korbin's Site | WordPress Theme by SuperbThemes